焦点精选!大陆锁岛军演刚结束,美25家军火商又要窜台,不榨干台湾决不罢休
中国大陆刚结束锁岛军演,美国的25家军火商就又要窜访台湾,准备不榨干台湾财政资金决不罢休,那么,美25家军火商又准备要窜台,背后有何目的?美25家军火商窜台后,会对台海局势造成哪些恶劣影响?针对美国挑衅举动,大陆将采取哪些反制手段?关于以上三个问题,我将从美军火商窜台说起,来为您深入分析。
图为美台商会会长韩儒伯据外媒于4月12日报道,5月初将会有25家军火商派遣其销售代表去台湾,与台湾当局商讨生产弹药和无人机事项。据称这是自2019年以来,第一次有大型美军工产业商贸代表团访问台湾。美台商会会长表示,台当局对于弹药、无人机生产以及水下无人载具等方面非常感兴趣,美国这些军工企业也拥有相关技术,此次前来是寻求和台湾方面的技术和生产方面的合作。
第一个问题:美25家军火商又准备要窜台,背后有何目的?
(资料图)
美国此次又有25家军火商准备要窜访台湾,其背后有何目的?
图为美国军工企业美25家军火商窜台是为了带动其军工产品销量增加其利润。这25家军火商去台湾应该是为了谋求台当局订购更多美国军火商的产品,更多订单不仅能获取表面的收益,更多产量还将摊平这些军工企业的生产研发成本,并且这些军工企业可能将一部分非核心部件的生产放在台湾岛内,更加降低生产成本,使得这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这25家军火商是为了与台当局合作,研发生产有针对性需求的产品。如果台当局要大量订购美国军火商产品,不一定会订购这些军火商现有的产品,因为这些军火商在设计产品时,很多都是为了获取美军的订单,针对美军的参数需要,以及所设想的使用环境下,来进行设计的。而台湾如果要大规模下订单,是为了达到其“以武谋独”等目的才强化军备,因此这次25家美军火商窜台军售,需要和台当局协商根据其台岛内作战环境来进行调整或者与台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新一代产品。
图为佩洛西继续推动“台独”势力与美国对华激进势力相互勾连,促进台“以武谋独”“以武拒统”。此前“台独”势力与美国对华激进势力已经开展多轮勾连行为,比如2022年时任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蔡英文又窜访美国会见阿吉拉尔和麦卡锡等美政界高层以及美对华激进势力多次推动对台军售等。此次25家军火商准备窜台,能使“台独”势力与美对华激进势力勾连更进一步。
第二个问题:美25家军火商窜台后,会对台海局势造成哪些恶劣影响?
美国此次25家军火商窜访台湾后,将会对未来的台海局势造成哪些恶劣影响?
此次美25家军火商窜台将助长“台独”势力嚣张气焰,使其谋求进一步刺激大陆,从而讨好美国对华激进势力,与其开展军事更多合作,使美国对华激进势力谋求继续武装台湾。
美军火商窜台还将进一步使台海升温,使得“台独”等势力炒作对峙氛围。在大陆刚结束针对“台独”势力进行威慑的“联合利剑”和环台岛战备警巡军演后,美就派遣大量军火商窜台,意图向台兜售军备。美国的这些行为将使得“台独”势力在台岛内进一步炒作两岸对立,推动购买美国军备,推动其“以武拒统”图谋。
图为蔡英文美军火商窜台后,将使得美国加深对于台海局势的操弄。美国此次派遣其军火商窜访台湾,将使得本就因为蔡英文窜访美国而紧张的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使得台海局势再度升温。虽然美国声称不改变对台政策,但其多次通过如此次派遣军火商窜台等手段来对大陆进行挑衅,来达到其牵制大陆的目的。
第三个问题:针对美国挑衅举动,大陆将采取哪些反制手段?
针对美国此番再次挑衅的举动,中国大陆又将采取哪些反制手段来应对?
图为雷神公司首先,大陆将对美国的这些军火商直接发动制裁,来表示反制。此前在2023年2月17日,因为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导弹与防务这两家军工企业,不顾大陆反对,屡教不改,向台湾发起军售,于是大陆就根据国安法等法律向这两家美国公司发动了制裁,将其列入大陆不可靠实体清单。这次美25家军火商如果也执迷不悟的话,大陆方面必然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其次,大陆将进一步采取军演等手段来向美国表示威慑和警告。在蔡英文窜访美国后,并去麦卡锡和阿吉拉尔等美对华激进势力高官见面,中方就立即发起了长达3天的“联合利剑”与环台岛战备警巡军演,来警告和威慑美国对华激进势力不要与“台独”势力相互勾连。因此这次美国再度挑衅,大陆将继续采取军事演习等手段来反制。
最后,大陆将继续增加自身经济军事实力,减少美国插手台海的余地。面对美国在台海问题上不断挑衅,中方最为根本的措施还是,继续发展自身实力,推动两岸早日和平统一,这样一来,才能让美国没有在台海继续见缝插针,煽风点火的空间。因此对美国在台海最为终极的反制,也就是坚持发展大陆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来推动和平统一,让美国没有操作空间。
综合来说,此次美国25家军火商联合派遣代表访华,其背后还是美国对华激进势力与“台独”分子相勾连的产物,为此大陆要坚定发起制裁等反制手段来威慑这些势力,早日推动和平统一减少美国的拱火、干涉的空间。
作者:常有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号立场无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