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 巧用“1233”工作法 化解征迁矛盾纠纷破难题
“我家的房屋在高速路建设过程中受损了,麻烦村两委汇报镇上来人看一下。”
“我家的一块坡地还没有征收,施工方已经在施工。”
“我家和张某家的地界还有争议,请村上帮助划清楚界限再征收。”
(资料图)
......
这样的消息在康县城关镇甘石坝、杨河坝、孙家院几个涉关征迁村的民事直说微信群里常常可以看到,每看到这样的消息,村干部总是耐心记下,认真向群众解释,积极汇报镇党委政府协调解决。
近年来,随着市政路、康略高速、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不断落地城关镇,在项目征迁和建设过程中,也随之产生了地界、房屋受损及和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相互交织的矛盾纠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头号难题。这些问题直接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且时间长跨度大涉及部门多,处理起来难度极大。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城关镇党委政府在全面推行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基础上,不断提炼创新,形成了城关镇综治“1233”工作法,有效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
健全“一个中心”
扎实推进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健全完善工作职责、制度、流程,建成集信访接待、矛盾联调、法律援助、网格化管理于一体的镇综治中心,配备1名主任和2名综治专干,具体负责综治中心工作,并安排2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老同志负责信访接待,对群众反映问题现场回复办理,有效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让群众诉求有处讲、意见有地方提。
推动“两网融合”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结合县委“三个共同”促振兴机制创新,扎实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全镇组建了1个中心网格、10个警格,43个村级网格,配备网格员43名。网格员和警格员经常性进行业务对接,遇到矛盾纠纷、安全隐患、信访案件等问题时,实现数据互享、共用,实时互通、共治。同步推行“十户联防”工作机制,组建“十户联防”微网格,形成了镇、村、组、户四级网格管理新格局,用“小网格”激活基层治理“大活力”。
狠抓“三个环节”
狠抓“提前防”环节。镇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对目前在册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矫正、刑满释放、吸毒人员等重点人和事,纳入常态化管理,建立台账,制定“一人一包抓、一人一方案”管控措施,坚决守好源头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狠抓“中间调”环节。通过实施“一案一策”和领导包案,认真开展“上访”和“下访”活动,建立准确、完整的信访和矛盾纠纷台账,细化化解措施,明确化解时限,靠实化解责任,依靠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席会议等专业团队,按照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合力化解,确保动态清零。狠抓“后期访”环节。建立矛盾纠纷“一事一访”跟踪回访机制,及时跟踪了解当事人心里想法和诉求,全面提高矛盾纠纷的化解质效,同时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法治素养,教育引导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落实“三项制度”
落实矛盾纠纷全面排查制度。早化解,坚持开展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工作,特别是加大了对高速征迁、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排查力度和问题化解,确保早发现、早稳控;落实分级化解制度。依据矛盾纠纷化解流程,先由村级人民调委会组织化解,无果后再由镇人民调委会合力化解,再无果后由镇党政主要领导参加,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调解;落实领导包案制度,对上级交办的和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采取领导包案的形式进行化解。(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曹治 通讯员郑洲林 王明明)
责任编辑:韩小月
标签: